热门资讯
精选全国园区与企业最新热门资讯
同济大学任浩:双重冲击下产业园区的四大发展趋势和四大关键突破
- 2021-06-29 10:35
【概要描述】中国的产业园区何去何从?
导读:
中国的产业园区何去何从?
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双重影响下,中国的产业园区何去何从?6月26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九届中国产业园区持续发展论坛上,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发表了《双重冲击下园区新发展:趋势判断与关键突破》的演讲。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
园区发展面临的全球性挑战主要有三个“不确定性”:一是疫情的不确定性;二是经济的不确定性,包括发展不平衡、通胀压力加剧、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依然盛行;三是产业链重构的不确定性,包括产业布局变动、产业链回流、产业链分流。
任浩认为,双重冲击下园区发展的特征,主要是高速发展的“增量时代”将提前并加速加快向增速下降的“存量时代”转变。他判断,未来产业园区发展将有园区管理融合化、园区功能系统化、园区产业特色化、园区模式多元化等四个趋势。
我们特将任浩院长的核心观点整理如下——
四大发展趋势
趋势一:园区管理融合化
土地资源紧张、体制机制僵化、产城分离等因素导致了更多的市场化主体参与到园区的建设中,园区发展开始呈现出融合化的趋势。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这种融合化体现在内外部交流合作频繁,资源要素充分互动,外部合作快速增长,整体功能日趋完善,产业布局、区域布局和功能布局有效融合,园区发展能级加快提升。
比如上海浦东软件园针对企业家社群的“浦软同学会”“老总午餐会”,针对年轻人的“浦软乐活汇”和线上活动平台的“乐活微站”,就促进了园区企业和人交往合作,在570家入园企业中,实现了高新企业103家、三项知识产权12573件。
在任浩看来,具体而言,园区发展融合化可以分为五个层面:线上和线下的融合、园区内企业的融合、园区之间的融合、产城融合、园区国际化融合。
趋势二:园区功能系统化
在生态系统演化、园区绿色发展、软环境建设等因素的驱动下,园区功能将呈现出更加系统化、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即园区的功能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多维的“产业、自然、社会”功能方向转变。
任浩说,未来的园区不仅要加强推动产业的发展的功能,更要加强为人服务的功能,通过系统化的方式,构建起以产业生态为基础、自然生态为保障、社会生态为支撑的,三位一体的,动态、高效、持续的生态综合体。
趋势三:园区产业特色化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双重冲击下,存量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等,会促进园区产业特色化发展。
比如上海,这两年开始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和产业高端,以高品质园区建设推动高质量产业发展,实施了“特色产业园区提升计划”,着力打造优势更优、强项更强、特色更特的园区经济。
在任浩看来,这种特色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关联,即促进国内园区产业结构补链和强链的进程;二是特色化,即促使园区依靠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进行产业特色化、精准化定位;三是高端化,即促使园区抓紧数字经济带来的机遇,发展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园区产业结构高端化,打造园区核心竞争优势。
谈到强关联时,任浩说,他在参与很多国家级开发区“十四五”规划研讨时,看到了一个显著变化,就是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都纷纷兼任该地方主导产业链“链长”,高度重视硬的、纵向的、上下游供应链的打造。
任浩认为,软的、横向的、生产性服务链的打造,具有更加深远和长期的影响。生产性服务链的完备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未来产业的发展质量与产业可持续性。产业园区内生产性的服务链条涉及咨询培训、展会论坛、教育、设计等领域,这些都是企业长远发展不可或缺的“软环境”。
现在各大城市都非常重视“补主体”,但任浩认为,“补主体”的时候要注重“强关联”。怎样帮助企业在园区内进行更加密集的信息交流、更加高效地整合业务与资源、进一步降低研发及生产成本、促进跨领域合作,是“强关联”必不可少的一环。
趋势四:园区模式多元化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双重冲击将加快“存量时代”的到来。为此,园区模式将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趋势——
招商模式:未来园区向外招商的数量和质量挑战更大,将倒逼园区政策与制度、硬基础与软环境等的进一步改善,将加快推动聚核、聚链、聚网的“三聚”招商方式转变。
融资模式:园区运营商的融资渠道将从原来的地产融资渠道中剥离,更多有专业能力的园区运营商将以自持资产的精细化运作为基础,通过债券、上市和RIETS等资产证券化,以实现财务结构的优化。
盈利模式:园区的盈利模式将从过去主要依靠房地产开发收入逐步转向“房地产开发+物业持有+产业服务+产业投资”协同发展的盈利模式。
四大关键突破
存量突破,即前提重立——
在疫情和逆全球化的双重冲击下,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复苏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消费收缩,外资引进困难。当前大部分园区内部已经拥有规模庞大的企业队伍,单纯依靠新增企业数量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空间在缩小,比重在降低。
产业园区将从单一的“增量发展”时代走向“增量与存量并举”时代,在存量中孵化新的盈利增长点。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加强园区运营管理、提供优质产业服务,帮助已经入驻园区的企业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推动园区内现有企业扩大投资。
任浩特意提到苏州工业园区,在2020年遭受新冠疫情和逆全球化双重冲击下,通过发展内部企业,扩大内部现有企业在园区内的投资,从而实现了经济逆势增长,尤其是外资外贸的关键数据不降反升。
功能突破,即愿景重立——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产业园区功能不能简单的停留在产业功能,园区功能要从单一的“产业功能”向“产业生态、自然生态、社会生态”三维功能系统突破。
任浩表示,产业生态,不仅要发展纵向的上下游配套的产业链,还要发展横向的生产线服务链;不仅要发展主导产业明确的成熟产业链,还要培育面向未来的新兴产业链;不仅要补链,还要强链。
自然生态,降污染、降能耗、增加绿色能源的使用。土地资源集约利用。闵行开发区实施的“资源不增、经济倍增”计划,给其它园区发展提供了值得复制的经验。
社会生态,园区不仅要提供“宜业”功能,还要提供商业、居住、教育、医卫、休闲等“宜居”功能;不仅要成为配套齐全的具有硬功能的产业园区,还要成为便利社会和文化交流氛围的具有软功能的生活社区。
融合突破,即理念重立——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产业园区不仅要将企业“物理集聚”,更要实现“化学集聚”效应突破。
任浩说,园区的功能就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现在只是形式上、物理上做到把企业聚集在一起。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企业之间究竟有没有发生联系和合作,真正地实现“化学聚集”,这才是办园区真正的本质。
基于主体构成和关系的角度,任浩将园区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企业间无合作关系的园区1.0、企业间有纵向横向链式关联的园区2.02、企业有创新合作网事关联的园区3.0。国外好的园区为园区企业做了大量组织服务、资源对接类工作。
智慧突破,即手段重立——
同济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任浩认为,疫情的冲击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叠加,加速了园区管理智慧化的突破,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
提高园区的智慧化管理能力。通过运用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及时掌握园区内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识别企业经营中的问题、及时了解园区主导产业相关的行业变动和发展趋势,降低园区运营风险,提高园区决策水平和管理效率。
搭建园区智慧办公平台。如通过新基建的投入,加大和提高园区信息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水平,为园区内的企业生产和创新活动提高快速便利的现代办公服务,增强园区内企业利用智慧化水平的竞争能力。
-End-
来源:税务大讲堂、财务第一教室、梅松讲税、税台;以上图文,仅作分享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