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资讯
精选全国园区与企业最新热门资讯
全国百强县第一名昆山的招商“法宝”
- 2021-08-19 13:51
【概要描述】昆山又火了!
导读:
昆山又火了!
“星巴克落户昆山”上了今年高考考卷,让“中国最强县”昆山再次引发社会关注。
昆山招商案例成全国高考试题,尚属首次。
近日,2021年赛迪百强县榜单出炉,昆山再次位居全国县级市榜首。
昆山为什么能频频成为全国焦点?它有哪些招商“法宝”?
01
昆山“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案例
成全国高考试题
6月8日上午,2021年全国高考文理科综合测试结束。关心高考的昆山市民发现,文综乙卷第36题,即非选择题第1题,以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开发区这一事件为阅读材料,并围绕区域协同发展设计答题。
试卷第36题给了一段文字材料和一张示意图。材料写道:上海是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对外联系紧密的现代化大都市。截至2021年1月,上海以拥有6913家咖啡馆居全球城市首位,咖啡馆已成为人们休闲、会友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场所。其中,某品牌连锁咖啡馆以839家独占鳌头,且多分布在商业繁华地段、高级写字楼和高级住宅区附近。2020年3月,该品牌母公司宣布在昆山市建设包括咖啡烘焙和智能化仓储物流在内的咖啡创新产业园,计划于2022年落成。示意图则显示该品牌连锁咖啡馆在上海的分布及昆山市的位置。
根据材料设计的4道题,主要考察支撑咖啡馆布局的产业类型、空间特征、目标消费群体等,其中分值最高的第4题则需要考生说明该品牌母公司选择在昆山建设咖啡创新产业园的上海因素。“第4题是一道开放性的试题,重点考察考生如何正确看待区际分工和区域联系,正确认识中心城市和外围地域的关系等。”一位高三毕业班老师认为,答好这道题需要考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较强的分析能力,同时对区域协同发展有一定了解。
在此引用《星巴克为何选择昆山》一文中的一些信息帮助考生回溯一下这道题目的来龙去脉:
——2021年3月13日,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在昆山签约,这也是星巴克当年在中国投资的首个产业项目。是其在美国以外最大的一笔生产性战略投资。
——星巴克选址落户昆山开发区,正是基于昆山庞大的关联产业、良好的营商环境、便捷的国际物流形成的三大支撑。昆山开发区靠近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产业腹地,对星巴克整个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好融入中国经济版图的作用明显。
——“面对疫情,星巴克对中国的信心从未动摇过,我们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决心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坚定。”星巴克全球执行副总裁、星巴克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王静瑛彼时说。
值得一提的是,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亲自致贺信。李克强表示,“咖啡创新产业园”作为生产性战略投资项目,对标国际最新标准、实现绿色生产,有利于创新现代化产业链和供应链。中国市场潜力巨大,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将继续成为外商投资的热土。欢迎世界各国企业进一步扩大对华合作,更好实现共同发展。
“昆山开发区靠近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产业腹地,对星巴克整个产业的发展带动、更好融入中国经济版图的作用明显。”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潘建康说,星巴克项目将助力昆山开发区打造集创新研发、烘焙研磨、交易分拨、销售展示、文化传播于一体的千亿级全链式咖啡产业集群。
02
昆山有哪些招商“法宝”?
昆山,是国内各地招商引资人争相学习的地区。正是依靠招商引资,让这样一个曾经的农业县连续17年成为全国百强县第一。昆山的发展之路,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传奇。
对于昆山的发展之路,习总书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在江苏考察时听取昆山的汇报后曾表示,“昆山的发展现在已经处于一个标杆地位,但是没有停滞不前,还提出这样一些赶超目标,难能可贵。苟日新、日日新,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有这样一种精神,有这样的劲头,我想一定会有一个新的超越。像昆山这样的地方,包括苏州,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
从名不见经传,到闻名遐迩的投资圣地,昆山的招商人究竟做对了什么?在此简要总结昆山的发展之道,供参考学习。
1、没有大开放,就没有「昆山之路」
改革开放初期,昆山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昆山县长到苏州开会,有绰号叫「小六子县长」(经济发展最后,六县中最后一名,开会坐最后)。
强烈的对比之下,昆山痛定思痛,1984年起,昆山喊出了「要发展,靠上海」的口号。
与上海绑定,是昆山政府反复调研论证得出的结论。地理上,昆山靠近大上海,虹桥机场离昆山更是仅有40公里;产业上,昆山发展工业所缺的资金、技术、设备等因素恰恰是上海的优势,昆山在劳动力、土地资源、农副产品等方面的优势又能补上海的不足。在政府的引导下,全县上下纷纷到上海寻找「靠山」,短短两年间,昆山一口气上马了14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
招商引资渐入佳境,项目办在哪里又成了问题。
彼时,国务院决定在14个沿海港口城市建立经开区,但昆山只是一个农业县,又不临海,想获得中央支持可能性为零。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昆山政府提出「富规划、穷开发」:富规划,即规划起点高、标准严、功能全、配套齐;穷开发,指在国家没有任何投资情况下,自筹资金、勤俭节约,求实效、少花钱、多办事,靠着200万元工业积累,后面「开发费收一点、银行贷一点、出让土地筹一点」来筹措资金,创办了全国第一个自费开发区。
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旧址(1985年-1990年)
2、以商引商,铸就台商神话
台商,是昆山崛起的绝对主角。
从1990年第一家台企落户,到如今千家台企投资建厂,台商几乎贯穿了昆山崛起的全过程。
台商和昆山的缘分源于一次巧合。1990年,昆山开发区管委会的一名司机要请假去接一位远方亲戚,而这位亲戚恰好是来大陆考察的台商,昆山抓住了这次机会,用最大的诚意,打动了起初并不看好昆山的台商,就这样,昆山第一家台企——顺昌纺织落户开发区。
如果说顺昌纺织的到来是台商登陆昆山的破冰,让名不见经传的昆山名扬台湾的真正秘诀,是昆山的「以商引商」策略。
一般而言,台商或者欧美企业来大陆投产,因对大陆不甚了解,企业之间往往有口碑相传、「以老带新」的习惯。顺昌纺织的成功试水,口碑效应引来一批台商,短短两三年,昆山有了八家「顺」字号台企。
1992年,昆山首个投资额超3000万美元的项目——沪士电子在昆山台商的推荐下落户,在公司创始人吴礼淦的牵线搭桥下,引进了知名自行车制造商捷安特。
当年,捷安特从第一次与昆山接触到拿到公司注册批文,仅仅2个多月便完成落户。昆山的良好投资环境、官员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在台商界迅速传播,以商引商显示出「葡萄串」效应:仅捷安特带来的台湾自行车配套厂家,就达到七八十家。而这一效应的另一直观优势是产业链迅速整合促成了昆山强大的产业集群。
由此,昆山的台企发展进入快车道:1993年是第一波高潮,约有100家台企来到昆山。之后很快形成良性循环,1996年开始,呈现台企纷至沓来云集昆山的态势,截止2019年末,昆山市已累计批准台资企业5174家,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40%、工业总产值的50%、利用外资的60%、进出口总额的70%,都来自台资企业的贡献。
3、产业链招商,培育全新产业集群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光电产业是昆山最亮丽的一张现代名片,但在昆山第一次搞光电的时候,昆山政府几乎没人了解是怎么回事。
2005年,昆山和台湾合作方合资成立龙腾光电,也是国内第三条第五代TFT液晶面板生产线。
当第一家面板企业到位以后,昆山马上整理了产业的供应链整合图式,按图索骥,瞄准所需要的企业开展精准招商。
在专家指导下,昆山第一次摆脱了「先招商,后规划」的固定模式,先按照产业链结构把昆山光电产业园12平方公里的土地做完整产业规划,规划到每个节点、每个产品,再对号入座。而且这些规划十年内80%的内容没有变化,真正做到「一张图管十年」。
在产业链招商的加持下,光电产业园引进了龙腾光电、友达光电、国显光电三大龙头企业,康佳天乐的电视,习美的偏光板,乐凯光学膜等关联企业纷纷落户园区,基本编织了比较完整的上下游液晶面板产业链。
如今,产业链招商已是昆山全市上下的最大共识。2019年,昆山专门出台了《昆山市实施精准招商行动意见》,编制了《昆山市精准招商目录图谱》,瞄准产业链关键核心、央企、总部、500强和人才科创,排出精准招商目标实体10737个,通过举办重大招商活动如深圳招商推介会、对接融入上海合作发展推介会、金秋经贸洽谈会等,按图索骥开展专业招商育商。
4、招商引资背后的政府服务转型
能让台商来到昆山、爱上昆山、到融入昆山、扎根昆山,最重要的原因是昆山有着最亮的一块金字招牌——高效、贴心的政府服务。
过去的昆山,与许多小县城并无二致,客商车轮滚滚地来,一到晚上,大街上黑灯瞎火,吃饭的没有、唱歌的没有、跳舞的也没有,客商不适应,只得再车轮滚滚地跑回「夜上海」。为此,昆山建了4个高尔夫球场,开了500多家酒吧和咖啡馆,其中就包括星巴克在江苏开设的第一家门店。
高尔夫球场、咖啡馆等不仅满足了客商的生活娱乐需求,还成为了昆山招商引资的「交际场」,比如在高尔夫球场,昆山的干部办会员证和老板一起打球,通过打球认识了老板,沟通了感情,加强了联络,推介了家乡,把他们引过来,过去几年,昆山有10多个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都是在球场上建立的关系。
在软环境的打造上,昆山人树立了一个理念:「来帮我们投资是恩人,来投资我们的老板是亲人,能打开招商局面的是能人,影响投资环境的是罪人」。他们认为「欺负一个,吓跑一群」。
1992年,沪士电子刚刚落户,董事长吴礼淦没有办公室,县长就将自己的办公室让出来给他办公,而自己和别人合署办公;1997年,一位客商在和昆山政府官员交流时提到「昆山什么都好,就是通关速度太慢了」,随后昆山相关负责人赴京84次,申请材料写了几麻袋,终于在2000年获批大陆第一家封关运作的「出口加工区」。类似的故事不胜枚举。
在媒体对昆山台商的采访中,多位台商如是评价昆山政府:对于认准的事,他们不会把自己困在某个僵局中。只要对台商台企发展有利,他们一定会千方百计穷尽所有的可能性,不断捕捉随时出现的新机遇,让一个个「不可能」变成「可能」。
03
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
不能“坐商”“等商”,要主动出击!
的确,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离不开当地主政官的正确领导。
作为招商出身的官员,昆山市委书记吴新明曾指出,不能“坐商”“等商”,要从强链补链的角度主动出击!他多次强调,要坚持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面向欧美日韩加快科技招商、资本招商、基金招商,紧盯世界500强、大型央企等开展洽谈合作,加快重大项目引进储备,以优质增量的持续引入推动产业结构、投资结构的优化升级。
6月8日,昆山市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推进会,吴新明讲话时再次强调,全市上下要以等不起的责任感、慢不得的使命感、坐不住的紧迫感,加速推进项目引进建设各项工作。要继续发扬昆山招商能力强、企业服务优的好传统,主动出击、主动拼抢,加快优质项目引进和建设,以“抢项目、重招商”的实际成效助推高质量发展。
目前,昆山已集聚了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9000个外资项目,投资总额超1100亿美元,吸引4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集群持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2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已经形成,丘钛智能视觉模组、富士康5G毫米波连接器、三一创智云谷、迈胜质子医疗等龙头项目成功入驻。
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昆山引进注册资本超3000万美元外资项目23个、超亿元内资项目75个;新增上市企业8家;新增实际使用外资10.5亿美元,逆势增长40%,创五年来新高。今年一季度,新增实际使用外资6亿美元、增长21%。今年新增上市企业2家,全市累计上市挂牌企业达126家。
但总量背后,仍看到昆山的不足。去年8月,吴新明在昆山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上表示,代表未来增量、质量效益的一些指标,昆山与同处苏南的其他经济板块相比,还有差距。如何通过招商实现产业升级,寻求城市发展经济转型的下一个驱动力,一直是当前招商工作和各个板块之间比学赶超的重点。
当时,他还阐述了自己眼中的政企观——企业之于政府,相当于“皮之于毛”,“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他勉励公职人员要当好企业的服务者,当好“店小二”。
对于“昆山之路”。吴新明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昆山从一个没有政策和资源的穷农业县,不靠“等靠要”,硬是主动出击,才实现今天这番模样,奠定昆山的发展基础。那么,在一个新的赛道上,作为“昆山之路”的学习者、创新者和实践者,“我们昆山的干部,要好好学习‘昆山之路’的内涵,要让它在新时期进一步焕发新的光彩,开创昆山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End-
来源:第一昆山、昆山发布、澎湃新闻及网络公开资料;以上图文,仅作分享用途,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扫二维码用手机看